
如果您对“儒商”这个词语的认知有些模糊的话,建议您去见一下黄池金楼的董事长于振海先生,于先生是对“儒商”这个词语最好的诠释。其实我认识于先生时间也不长,交集也不多,对他的了解一半来自交往中的切身感受,一半来自媒体的报道和坊间的传闻。
第一次见到于先生,是2019年黄池金楼筹办封丘县第一届爱心联缘会的时候。我因为刚创办了“封丘网事”微信公众号平台,很荣幸受到邀请,参与了这次联缘会的筹备和宣传。这个事情是于先生的夫人吴保荣女士牵头在做。吴女士做事非常干练,待人接物热情洋溢又不失温文尔雅。从下午讨论到晚上,最后总算一切都商定了。吃饭的时候,于先生才出场。话也不多,初见于先生,印象并不深,只记得他有一双大眼睛。这使我有了错觉,黄池金楼的事业是吴女士做起来的,于先生只是个配角。

第一届爱心联缘会举办得非常成功,最后促成了好几对大龄未婚青年步入了婚姻殿堂,这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。因为亲身参与了这次公益活动,所以知道黄池金楼筹办这次活动的不易,对黄池金楼这样热心公益的企业油然而生敬意,以后也格外关注起黄池金楼的事情了。因为公众号也算个媒体,我对本地各种媒体发布的信息是十分关注的。我发现黄池金楼在封丘诸多的企业中,曝光率是非常高的,当然都是正面的新闻,多数都和公益事业有关。诸如青年歌手大赛、戏曲大赛、广场舞大赛、象棋大赛……都得到了黄池金楼的赞助。也因为在一个群里,每天都能看到在群里看到他的新闻分享,朋友圈里还可以看到他坚持读书和诵读的视频,于先生是“儒商”的概念在我心目中渐渐形成了。
爱心联缘会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,一直办了下去,我后来又参与了几次,和于先生见面的机会也多了起来,发现他是非常健谈的,更发现企业里的大事都是他在决策。但他总是很低调,低调得走在街上,没人知道他身家上千万的大老板,而是像机关里的普通办事员。他总是说话很温和,态度很诚恳,表情很平易。有亲戚朋友想买金银首饰,托我让他优惠,他总是满口应承,亲自去接待。他交待门店经理,给张老师要按员工内部价来结算,折扣算到最低,结过账后,还要额外再送些礼品。实际上,我和于先生没有任何私交,还只算是个熟人,连朋友也算不上。从这些小事上,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人,一个厚道实在的人。

深入接触和认识于先生还是在两年前。我们几个爱打乒乓球的人原来在古玩街租了几间房子玩,后来人家房子装修,让我们另找房子。我们看了几家,不是房子太小,就是房租太高,一直找不到合适的。病急乱投医,郭宗仁兄提出可以找于总,在黄池金楼的大会议室里玩。麻烦的是,得把里面的桌子、椅子收起来,才能摆上我们的球台;到他们开会的时候,再把我们的球台收起来,摆上他们的桌子、椅子。郭兄把意思一说,于总未置可否,问我们找到合适的地方没有。我们说有是有,就是房租太贵,我们承担不起。于总让我们带他去看看,一看都觉得很合适,他当场拍板,房租他来出。事情得到圆满解决,这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后来他又赞助了我们两个球台,赞助举办了两届乒乓球比赛。他说这是因为他年轻时也喜欢乒乓球运动,其实更重要的是心中看重的不是钱,而是做公益的道义,是乡情,是友情。
我们益友乒乓球俱乐部的所有人都非常感念他的善行义举,多次邀他吃饭,都被他以各种借口谢绝了,送他一个锦旗,也让员工又送到球馆了。今年五一前,我们商量封丘县第二届黄池金楼杯乒乓球公开的事情,议到很久才结束,于是,大家才有了在一起吃饭的机会。比赛的事情已经商定,大家都很高兴,话题也扯得较远。因为我也爱读书,我俩的座位又挨着,于是就谈起了读书。于先生谈起文学、历史、哲学都如数家珍。尤其是史学,从先秦到明清,于先生无一不通。许多历史曲故,我只是知道个皮毛,只要我一提及,他就能把它的来龙去脉讲深讲透,甚至于原著的原话他都记得一清二楚。这样的功底,只有看上十遍八遍、并且有做笔记的习惯才能达到。我奇怪的是,于总生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书。就我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而言,和于先生比,是池塘与大海的区别,是云泥之别。就我所接触的我们这里的文化人而言,在历史方面的研究和造诣是没有人能达到他的高度的。所以,能把生意和事业做得风生水起、长盛不衰,在业界和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于先生的孜孜不倦、低调沉稳、讷言敏行,实在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楷模。
